查看原文
其他

年末的思考,“物命”可以再长一点吗?| 观察篇

2016-12-28 西西 有机会网

有机会原创文章

作者:西西

写这篇文章是源于我的一个困惑,我用的Iphone4已经快成“古董”手机了。硬件上一点毛病也没有,但是它的系统过时了,造成很多使用上的不便。比如很多新的APP都下不了,像淘宝呀、滴滴打车呀没有办法下载,好多网页诸如百度地图不能正常浏览。所以面临一个选择,要么接受软件上的不便,要么换掉它。我不是技术控,对手机的需求比较简单,觉得好好的一个东西就这样不用了,有点浪费。这是我的困惑,感觉如今,很多物品不是被硬件淘汰的,而是被软件。


想想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几乎都在升级中,电脑的系统不断升级,内存和硬盘要换得越来越大,才能满足升级后的系统;电话网络也由2G、3G升级到4G,运行的速度越来越快,占用的流量也越来越多。微信的版本不断升级,功能越来越丰富。不可否认升级是技术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满足人的新需求,但是有不少时候,我常常感到“被升级”,不升级好像就要被现代生活淘汰了一样。也许实际上常用的功能只是简单的几项,但是我们手中的物品越来越“高大上”了。

有一些物品因为软件而淘汰,还有一些物品硬件出故障后,因为无法修理只能整体换。前几天,家里的水龙头坏了,总是关不严有点漏水。我说“买个水龙头吧,把它换掉”。对,这是我习惯性的思维,坏了就买新的。这时候老公上网查了查,说一般这种情况是里面的瓷芯需要更换了,替换个芯应该就好,不用全换掉。于是,我们去市场买,看到一些小铺子卖瓷芯,试了试都和这个不匹配。卖的人讲,一些大品牌的配件不是标准配置,坏了只能整体换,不能单买某个配件换上。并开玩笑说:“你们都不买叫我们怎么生存呀。”也是哈。逛了一圈以后,还是买了个水龙头回家。老公感叹,其他的部分没毛病,这换下来的龙头又浪费掉了。

上面的事是日常生活中特别小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不留意的话就过去了。但最近读到的一些文章,还有身边有些朋友的断舍离,让我思考人和物之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拥有的物品,它们的“生命”长度变得越来越短暂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多物品,还常常感觉到不满足?

商家的预设

商家设计这些产品的时候,预设了它的使用寿命,无论是硬件上的预设计还是软件上的不断升级,希望消费者能多频次地更换产品,这样可以增加销售额。比如有机会分享过的“灯泡的故事”,“当灯泡成为大众商品后,灯泡制造商太阳神卡特尔却将技术上已可做到两千四百小时的灯泡寿命,统一缩短到一千小时”。还有现在的手机产品也是一代代地升级,以软件淘汰硬件,促使我们不断去跟潮流,换新的用。这背后蕴含了现代商业的逻辑——刺激销售,通过缩短现有商品的寿命、增加新的卖点,鼓励人们不断地更新换代,消费。

动手能力的退化

我一般是大件的物品坏了以后,会给商家打电话请他们来修理,小件的东西不一定有人修,修的话可能费用也不低,就直接去购买了。其实有些小的物件,是可以修理的,只不过自己动手能力太差了。一个小拉锁就能难倒英雄好汉。

相比,父亲那一代人的动手能力要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家里住平房,生活需要,爷爷和父亲在小院里盖了一间房子,他们是总设计,雇了工人后跟着一起干,电路、水暖、内装修什么的都是他们设计和安装的。现在想一想感觉好厉害呀,我真的不知道一间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过去男人们自制家具也很常见,桌子、板凳、柜子自己都能做。女人会织毛衣、做衣服,缝缝补补之类的。我记得家里面有不少工具,哪里坏了,需要修了,就自己动手。

而我的动手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退化”了呢?可能是生活中很少用吧,小时候家里人代劳了,长大后社会分工细化了,这些事情交给别人做了。在成长过程中,劳动能力、动手能力,相比学习成绩来说,放到了很次要的位置。


我们以为物品能带来内心的安全感

无论是广告的诱惑,还是内心的需要,我们会买很多让自己感觉良好的物品,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很早以前,我发现爷爷每天都去逛超市,买一大堆东西回来,冰箱里填得满满的。后来又买了冰柜,冰柜很快也被填满。厨房里还放着一桶桶的食用油和一盒盒短期内吃不完的鸡蛋。当时特别不理解,为什么不少买一点吃新鲜一点呢?后来突然想到,除了受到促销的吸引,囤积这些食物是为了填补爷爷的不安全感吧,他经常说“食物不能吃完了再买,得多富余点。”他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整天吃不饱肚子的时代,那种记忆太深刻了。无论现在食物多么富足,这种不安全感也许一直都在,所以他要囤积够吃几个月的食物才好。

其实,我也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曾经难过的时候,跑去超市买一大堆零食,甜食、高热量的,我也希望用它们来填补内心空牢牢的感觉。

但是物品真的满足安全感了吗? 发泄情绪地大吃一顿后,发现让人难过的事情还在那里,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问题,第二天依旧要去面对。还有一次和几个比我年长的朋友聊天,他们有的在知名外企任职,有着不错的年薪,有的在房地产公司任管理层,在我看来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可是说起来房子、教育、生活经济压力,谁也不比谁少,都处在焦虑中。当时我感觉,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内心的安全感不能划等号,因为欲望的增多和生活要求的提高,使我们对物质(物品)不断有新的要求,没有止境。拥有再多,依然处于“感觉不够”的状态中,内心还是没有安全感。

什么是人与物最好的关系

我相信物品是有生命的,从选材、制作,到我们选中它,然后运输抵达手里的时候,很多自然资源和人力都参与进来。而且,越是手工的东西,人投入的心血越多。一个物品的诞生没有那么容易,如果草草率率把它们用掉,或者买了压根不用,总感觉到浪费,没有物尽其用。

我有一个旅行箱,用了快10年了。当时买的时候就挑选了质量比较好,看起来很耐用的一款,价格不算便宜。这么多年,无论出差还是旅行,它都陪着我,好像我们之间已有了默契和感情。看到它会想起记忆中的一些片断:第一次出差的心情、第一次一个人去云南玩、第一次出国旅行…… 它很好用,我用的时候也比较爱护。2年前,它的拉杆坏过一次,后来父亲帮我修好了,就继续用。尽管它的样式不时髦,外观也有点老旧了,可我还是喜欢用,用起来顺手舒服。目前感觉它有一些“老迈”了,如果哪天不能再用了,我会非常感谢它这些年对我的陪伴,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送走它吧。

用心的商家或匠人做出用心的物品,这样的物品滋养着我们,带给我们良好而深刻的使用感受。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心仪的物品购买,并好好地使用它、珍惜它,在我看来是人与物最好的相处关系。这样子,不仅资源能得到最好的利用,人和物在互动中也产生了很多温暖的记忆。


如何构建人与物的良好关系呢,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我们可以做的呢?

(下文请见今天第二篇推送,或点击本页面底部的“阅读原文”。本文中插图来自Pixabay。)

关于作者

西西:爱好美食。从向外探馆子到寻找好食材、向内发展自己的厨艺。喜欢简单、自然的生活和一切美的事物。

(编辑:Jing)

相关文章回顾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